杨筠松和杨公水法

杨公水法的来历
杨公,名“益”,字“筠松”,号“救贫”。公元854年,杨公入科第,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主管宫廷建筑、皇家陵园,天文观察、皇族祭祀等事宜。公元875年因黄巢起义,杨公携带皇宫风水秘籍逃离长安。后在江西赣州一带收徒,传授风水之术。后人把由他传播的风水理论称之为“杨公风水”或“杨公水法”。杨公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住宅、坟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强调自然山水的选择,以求趋吉避凶。
杨公水法的历史意义
杨公水法理论,主要体现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思想。杨筠松出生清贫、为官清廉,视富贵荣华为过眼烟云,一腔心事系于地理堪舆事业,怜贫济苦,为人排忧解难,深得民间敬仰。在水法理论上力主峦头形势为体,理气之收砂纳水为用,强调因地制宜、因龙择穴,著有《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天玉经》、《玉尺经》、《人子须知》、《四大穴法》、《拔砂图》、《胎腹经》、《望龙经》等著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中国地理文化财富。杨筠松长期生活在赣南,并在赣南带徒授艺,所以,在赣南杨公水法得到广为流传,并广泛地影响到广东福建广西等周边省,继而传遍全中国。杨公风水术承继了晋代郭璞“乘生气”的堪舆学精髓,强调龙、水、向三者的有机结合,在理气方面注重龙气和堂气的配合,以七十二龙乘龙气为核心,乘龙气者为吉,乘旺盛的龙气者为大吉,不能乘龙气者为凶,破坏龙气者为大凶。阴阳宅的吉凶,决定于对内能不能乘得旺盛的龙之生气,对外能不能合理接纳堂局之气。杨公水法认为,龙气要配合阴阳宅的“坐山”,而来去之水要配合阴阳宅的“朝向”,这也是杨公水法理论的主要法则。杨救贫在兴国县梅窖乡三僚村定居期间,在为当地民众堪定阴阳宅址,为人排忧解难,遍阅赣南的名山大川的同时,授徒传艺,使古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理堪舆学广传民间。
杨公水法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在风水的实践过程中,建筑是体现风水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牌楼、桥梁、庙宇、宗祠、住宅及坟墓以及皇宫丘陵都烙有“杨公水法”文化的痕迹,历代杨公的弟子正是这种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如曾文辿刘江东刘七碗)、黄妙应、厉伯绍、叶七、刘淼等堪舆名流均是杨公的真传弟子。其后,堪舆学即“杨公水法”在赣南口口相传,延续至今。当代杨公水法的知名学者也有很多,如曾氏一脉传承的第36代弟子梁惟朝,刘氏一脉传承的第37代弟子刘国胜等等均系“杨公水法”嫡系传承者,为杨公水法后继有人奠定了基础。
杨公风水既重形势、重龙脉,又重于理气。杨筠松被尊称为中国风水术之祖师,杨公风水术也就成了赣南客家文化举足轻重的一个组成部分。赣南也就成了中国堪舆学的故乡和发源地。凡得到杨公真传的历代堪舆师大多技艺精湛。杨公及其高徒所堪定的古坟、古墓历经千年而不衰。不但赣南,在广东、福建、广西等各省的许多望族的族簿上都记载了他们的名字。历史是最好的证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证明杨公风水术是中国堪舆学的主流和旗帜。杨救贫的堪舆活动,使堪舆文化迅速传播,随着客家人在赣南聚居和搬迁过程中大量的建筑实践,杨救贫的堪舆术得了用武之地,赣派堪舆得以兴起。进而影响到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也逐渐影响到整个中国。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杨公水法理论已经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同,学习水法也不乏其人,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80后90后,甚至国外的一些中国文化爱好者,均对杨公水法理论产生了深厚的兴趣,相信未来杨公这一自然和谐的水法理论一定会在世界建筑和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杨公传说
杨公,字筠松,号救贫(另有称号叔茂)。经考,杨公生于公元834年,卒于公元904年。杨公潜心二十余年,研究、发展、实践并重,传授堪舆秘术。杨公救贫扶弱,德艺双全,故能流芳千古。也被尊为中国风水宗师。《江西通志》载:“筠松,窦州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一过虔州,以地理术行于世,称救贫仙人是也,卒于虔,葬于中药口。”《钦定四库全书》子部“提要”又载:“筠松名益,赣州人。”
杨筠松生于唐太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三月初八日戌时,唐天祐三年(公元九○六年)遭人暗算,中毒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葬于江西于都县宽田乡杨公村附近的梅江之岸,距其板凳定向选址的管氏宗祠“继述堂”约一公里。后因山洪暴发,江岸崩塌,杨公墓埋入江底,迹不可寻。兴国县一老干部长期追寻杨公遗迹,根据族簿等大量文史资料考证,认为位于杨公坝的杨公墓是一座假墓,其实杨公没有死,而是隐姓埋名辗转到了赣北,公元912、913年,尚有杨公为人葬坟的证据。此说有待进一步证实。
杨筠松于唐代末年携宫廷珍藏的堪舆“秘笈”,来到当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赣南隐居,他首先结识了割据赣州卢光稠。卢光稠请杨救贫为其母亲择地建墓,此墓在宁都县洛口乡麻田村圩场西北约1.5公里的山坡上。杨筠松先生先后为卢光稠父母择地建墓两处,足证他们关系密切。卢光稠请杨救贫择基地筑赣州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赣州府城,最早是东晋永和5年筑的土城,故址相传在章贡二水之间,至义熙2年水毁,存在不过46年。后府治迁水东。南北朝的宋时,赣南为南康国,城治在于都。赣州城废。五代十六国时,卢光稠被封为虔王,请杨救贫为其择址建城。杨救贫选赣州城址,为上水龟形,龟头筑南门,龟尾在章贡两江合流处,至今仍名龟尾角。东门、西门为龟的两足,均临水。从地形上看,赣州城有两条来龙,一是南方九连山(离方,属火)发脉,从崆峒山起祖,蜿蜒而至城内的贺兰山落穴聚气,结成一处立州设府的大穴位,这条龙还有一个小支落在欧潭。此外,赣州的北龙脉来自武夷山,经宁都万安赣县,分成数小支,落穴于储潭、汶潭。这三潭是赣州的水口,和赣州城外的峰山、马祖岩、杨仙岭、摇篮山等山峰一起形成赣州城山环水抱的局势。赣州城遂成为一座三面临水、易守难攻的铁城。卢光稠得以拥兵一隅,面南称王3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