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堪舆师曾文遄

曾文遄,江西宁都崇贤里人(现江西省吉安境内),生于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八四三年),杨筠松之高徒。撰有《青囊序》《天玉经序》、《阴阳问答》、《寻龙记》、《八分歌》等著作。

曾文遄原是于都肖县(今于都曲洋乡)人,自幼读书,原想通过科举仕进,因逢战乱,隐居在于都县崇贤里黄檀寺读书,不问世事,后偶遇杨筠松先生,羡其学问,遂拜杨公为师,随其学习堪舆术。
杨救贫云游天下,本无意驻足,但曾文遄却想为自己找一块吉壤定居。
有一天,曾文遄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师傅杨救贫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地方,如果住下来,子孙可以世代为官。杨救贫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他告诉曾文遄说:“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
杨筠松和他的二个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茅棚居住,他们把茅棚称为“寮”,师徒仨人是三座茅棚,附近的人们就把这里称作“三寮”(现在写作三僚)。

曾文遄唐末五代时迁三僚,时历宋元明清,迄今千余年来,特别是明清两朝以来,文遄后裔蕃衍千枝万派,分布全国各地,已成万丁著族,人文蔚起,忠烈满堂,卓然俊拔之士达于中外,足见杨筠松当年的预测不谬。现在许多海外易经考察团专程到三僚村,都是拿着这份钤记,寻找中间提到的“天马水”、“出土蜈蚣”、“罗经山”、“甲木水”的所在。
曾文遄举家迁居三僚后,随师傅杨公寻龙觅**,足迹遍及各地,名胜山水尽兴而赏,如遇吉壤,或图或记,留待后贤而发,逢困遇危则济;名播江南海宇内外;
杨公仙逝叮嘱文遄去虔州游说卢光稠安碓开井后,耽心卢氏报复,远遁外地。梁贞明丙子年,文遄与诸徒于袁州万载西山观山察龙,见一地形肖五牛饮水,**结池心,援指谓子徒曰:“吾死葬此,切记。”时值腊月,果卒。诸徒如命安厝,命其地曰:“曾仙塘”。奇怪的是,几年后,文遄徒弟在豫章城遇见文遄师傅,不敢相认,怀疑他没有去逝,悄悄去万载打开其冢,果然是空棺,始知道文遄师尸解,真成地仙矣。